英德故事富哥话英德潭头古村落
2022/6/19 来源:不详北京手足癣医院那个好 http://baidianfeng.39.net/a_bdfys/210410/8833423.html《富哥话英德》山山水水,历史典故,风土人情,尽在《富哥话英德》英德电台fm99.9每周三上午11:30——12:00
潭头位于英德市白沙镇,为老地名,据考,可能是因白沙河与门洞河交汇处有一大水潭而得名,现称坑口,此处亦发现有不少古建屋墙。
潭头古村落,均为邓姓,故称“潭头邓”,地域约40平方公里,1万余人口。潭头山环水抱,良田数千亩,有“鱼米之乡”之美誉,是一处风水宝地,民间便有“东乡潭头邓,西乡水口石”之说法,“水口石”是指石灰铺镇大田村委的白洋水。据《邓氏族谱》载:“南阳邓氏发源河南,衍派江南,太祖邓天锡光禄大夫,原籍南京乌衣巷,元末迁居南雄珠玑巷,元朝惠宗至正二年(年)其长子新仔(诗公)首迁韶州府英德,东乡大陂黄泥塘,次迁邓岗头,三子迁柯木岗,最后定居潭头大村,至今历时六百余年。”
潭头邓氏村落,开基于大村岭下,谓之“大村”。当时,三世祖强公三子存忠公、存义公、存礼公均居大村。此后,开枝散叶,遍布潭头40多平方公里,滋蔓至其他乡镇,外迁至其他县市、异国他乡者亦不少。潭头古村建于明初,至今百多年历史。村中古建筑别具风格往往是中间天池,四周走廊,均为二层结构,灰沙抹墙,瓦盖屋顶。
潭头邓氏地域广阔,村落星罗棋布,有“千家村”之称。从上圳华至大围20多个同宗族村庄,村村建有“四点金”、“锅耳楼”,计有30多处,现保存较完整的有10多处。
宗祠有上圳华的忠公祠、三房珙公祠、大围琮公祠、何圹围锡公祠、老围邓氏宗祠。庙宇有迴龙庙、嵩福庙、鹅鸭圹庙、亚婆古庙、上庙(满堂神)、新庙、高田庙,这些古庙以观命庙历史最悠久,现除观命庙外,其余均全面重修。
老围邓氏宗祠结构严谨,造型美观,工艺精细;祠堂壁画、木雕,形态逼真,栩栩如生。此祠建于明代,为英德仅存最完整、华丽之祠堂,是该市宗族祠堂典型代表。该祠于年12月列入第三批市(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英德市博物馆提供资料:潭头老围邓氏宗祠建于明代。坐西向东。三进二天井。
面阔7.5米,进深22米,面积平方米。砖、木结构。悬山式屋顶,琉璃瓦当。墙脚砌1.4米高花岗岩条石,接砌青砖,灰沙批荡,饰砖形纹,头门二根花岗岩石前檐柱,虾公梁下施雀替,大门嵌花岗岩石门夹,石灰石鼓门枕,花岗岩石门额阴刻“邓氏宗祠”檐壁绘,有山水花鸟画,檐枋雕刻精美图案,明间后二根花岗岩石柱、石柱础,设屏门。中堂六根花岗岩石柱、石柱础,设屏门。中堂前带天井,青砖底花岗岩石铺地面。后堂二根花岗岩石柱,石柱础,设屏门,两廊,明间后部设神龛、香案。后堂前带天井,青砖底花岗岩石铺地面。老围村半月形民房群围绕于邓氏宗祠左、右、后三面,内有两街两巷。民房大小合共99间,面积俞2㎡。
祠堂前方有一面积约2亩的半月形四水归池藏宝塘,再往前,有水塘九口,水圳左右各挖一条,既排水又灌溉。
村后地势高处,古樟三棵,多年树龄。祠堂、住屋、宝塘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远观如日、月之状。宝塘周围良田千亩。潭头历代重耕读,出过不少解元、举人、进士,在外为官者亦不在少数,邓士芬便是其中之一。邓士芬,原名维璠,字琼史,门洞乡潭头人。清光绪五年(年)举人,光绪十二年(年)进士。历任安徽全椒、凤台知县,补授绩溪知县,加同知衔。为官勤政爱民,授奉政大夫衔(五品官爵)。清末告老还乡,主持《英德县续志》编修。邓士芬卒后,墓葬于斗坑村小山坡上。
潭头人重情义,田从典在康熙年间钦点进士,康熙三十四年(年)任英德知县,五年间他体恤民情,为民办实事,在百姓中结下了深厚感情。田从典来到潭头村考察时,他说:“潭头是个好地方,青山环绕,千亩良田,是东乡鱼米之乡。”
田从典执政期间,各行各业兴旺,百姓安居乐业,因不巴结奉承而得罪钦差大人,被诬“私开金山”之罪,县丞及乡绅们便意识到田从典会受诬害,立即商议对策,潭头邓氏族人建议做一件万人衣,签上父老绅士们的姓名,建议被采纳。田从典回京后,向康熙皇帝呈明情况,并出万人衣,皇帝重新派人到英德了解情况,弄清事情真相后,不但免去了田从典死罪,提升他做太子傅,成了太子胤慎的老师。不久康熙皇帝驾崩,胤慎即立,改为雍正。田从典被皇上任命为史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行丞相之职而闻名于世(后田从典改名田文端)。雍正二年(年),田从典回访英德,到各地感恩送匾送对联作为纪念。我村潭头邓氏宗词送匾:
骏烈重光
送联:
累朝皆华国之宾忆为龙为光可比拟者惟杨马蜀西韦杜城南谢王江左
一门尽克家之嗣论肯构肯堂所愿学者用在建奋父子安玄叔倒靖弟兄
潭头邓氏族人把其作珍贵文物、仍然挂在老围邓氏宗祠内。
潭头水利灌溉等农耕条件优越,矿、石资源丰富。潭头有良田四千多亩,鱼塘百口,山林、旱地广阔。村民以种稻为主,丰衣足食,大量余粮外售他乡。潭头茶叶历史悠久,为“白沙茶”主产区,水果产量颇丰。
潭头历来书香墨浓,从旧私塾到新学的创办,均走在其他乡村之先。近现代较有名气的学校,就有辉南中学、式训学校等。
辉南中学旧址在潭头永丰墟,原是永丰联乡社学,为潭头邓氏十六世祖茂香公牵头捐造,名曰“英德新文昌宫会英书院”,后改称“联乡中学”。年改建为县立第二初级中学;为纪念李辉南这位县长抗日英烈,又改名为“县立辉南初级中学”。
式训学校地处潭头中间地带,前有纯峰正拱,后有碧缠玉带,大石山作枕,钩砂重抱,气势峥嵘。
式训学校始办于民国初年(年),为前清进士邓仕芬所倡办。绘图设计者邓毅民,家居河角头,侨居任教于南洋新加坡,投资建校,乃家族训堂。
该校曾用“式勇文武,训迪古今”,“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等妙联,突出其办学宗旨。先后曾用“进修学校”“式训小学”“门园太乡第一中心小学”“新潭中学”“潭头式训学校”为校名。
潭头邓氏族村落民间习俗文化的丰富多彩,主要表现在其庙会和节日习俗上。
潭头旧时有庙宇十余座,常年香火鼎盛。如亚婆古庙、清禅寺等。
据说,潭头邓姓开基祖迁居潭头大村时,正是天下大乱,宫廷中有唐、葛二氏两宫女不堪受辱,流落民间。一天,她们来到潭头,觉得这里是好环境,村民心地很善良,便定居此地。村民们的生活很艰难,两宫女不忍心,便变卖了所有身上值钱的东西,救济贫困村民,还把一些织布、织带的技术传给潭头的妇女,让村民们度过了难关。此后,潭头便人杰地灵,财丁旺盛,人们都说是这两位姑娘来潭头后带来的福气,村民们便对两位宫女更加尊敬和爱戴。两宫女晚年失去劳动生活能力后,便由潭头邓姓村民们共同抚养到老死。
潭头邓姓村民们为了感谢两位宫女的恩德,便在潭头小溪坑边立庙、塑像祭祀。阿婆庙建于元末明初,距今已有六百多年,庙座北向南,小溪在阿婆庙前经过,委若蛇行,曲折迂回,风水先生说这就显得山水有情依恋不舍,能聚养生气,此乃风水宝地,名曰:天鹅戏水。
现“阿婆古庙”两边撰联:
宝鸭潭中三官亚圣
飞鹅头上一片婆心
神位两边悬挂一付极具教育意义的楹联:
行善人入斯门虽无一声半句话暗暗扶持
作恶者到此地纵是三跪九叩头明明监刹
据说阿婆庙供奉的唐、葛氏得道成仙,在潭头的危急关头大显神灵保佑潭头,如民间“求雨”、白沙河显白衣女将退敌等传说,人们都说是阿婆庙唐、葛二饥显灵。阿婆庙就是这样悄无声息地保佑着潭头人,类似的神奇的传说举不胜举。
清禅寺位于潭头大围村与四伙村之间,建于明朝,至今有四百多年。旧时,该寺一年四季香火不断,每年农历七月半均举办盛大庙会。
潭头邓氏族节日习俗,与其他各处客家人大体相同,不同之处如“等龙”、“闹灯”、“过十三”等活动。
具体故事,请听音频。
节目策划、主持:吴永全
节目编写、文字、主讲:林超富
图片摄影:巫荣安李建强陈志伟莫铁军
参考资料:范桂典英德市博物馆
主要报告人:邓书坚、邓金书、邓田保等人
首次播出时间:.05.06
特此声明:为了保证本节目故事内容的完整性,本节目只允许同时图片、文字和音频全篇转载,不能部分转登。版权所有,违者追责。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