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丨明代海西女真首位聚落的军事防御体系
2022/6/16 来源:不详从首位聚落的概念分析出发,通过对明末海西女真的重要组成部分——扈伦四部:叶赫、乌拉、辉发、哈达四部聚落遗址的考察研究,阐释四部首位聚落在其部族中突出的政治及军事作用。同时从四部城址地理环境、社会关系、城防建设等几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着重研究四部首位聚落逐步形成过程中的军事防御体系建立与城址空间形态特征,并从中总结明代中后期女真人在城防建设方面的营城思想与应对智慧。
明代海西女真首位聚落的
军事防御体系研究
TheMilitaryDefenseSystemoftheFirstHaixiJurchenSettlementsduringtheMingDynasty
曹怀文王飒
1背景介绍1.1海西女真与扈伦四部
图1四部城址地理位置关系图“扈伦四部”一词出现于明代中后期,是由海西女真内部分化出的四个主要部落——叶赫部、辉发部、乌拉部、哈达部的统称。四部兴起于明中叶,主要活动时期为嘉靖中期至万历中后期。四部同宗同族,在经历了漫长的南迁、斗争、发展之后,成功在复杂的东北局势中脱颖而出,并以军事联盟、贸易伙伴等关系为纽带,形成各自独立又彼此关联的独特联盟,在明代女真发展史上,与建州女真一同成为明末东北地区最具影响力的两大部族联盟,两者亦进行了长达数十年的战乱纷争与利益纠葛(图1)。
1.扈伦四部的历史沿革
明时随着女真部族的不断南迁发展,女真部族在地域上越来越接近辽东明境,与明朝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联系也愈发密切,明朝先进的物质文化资源成为女真社会发展的极大助力。而迁徙行为亦破坏了女真各部原有紧密的以血缘为纽带的氏族社会体系,与此同时私有经济的盛行、社会等级的产生,不断推动着女真社会的变革。多部族同盟的地缘政治体系形成,强酋豪族陆续崛起,扈伦四部则为其中的代表性部族。
而后女真各部陆续结束南迁实现定居,扈伦四部亦各自整合族众建筑城址,逐渐建立有秩序的中心聚落,部族内部的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的集中与加强。曾经在明代女真部族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两头政长”制度被逐渐弱化。四部中唯有叶赫部仍施行“兄弟共国,分部而居”的制度,另三部则完全以单一中心城作为部族的政治军事中心。随后四部陆续建立独立政权自立为王,部族内部亦形成了以各自首位城为中心的发展运行模式,首位聚落由此应运而生。
首位聚落体系概述
.1首位聚落的概念
随着集权制度的兴起,这一阶段的女真各部纷纷将“筑城称王”视为部族独立、强大的象征。各部族首领所居的中心聚落,在建筑规模与形式上均体现出远超其他城寨的首位性,而其独特的政治属性之于部族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亦具有代表性与唯一性。
明末的扈伦四部,其聚落规模较同时期的明朝城市仍相差较远,亦尚未形成完整的城市体系。但在各自的部族体系中,作为部族定居后首领所居住的唯一中心,扈伦四部的叶赫城、乌拉城、哈达城与辉发城无论在聚落规模方面还是城址形制方面均远远优于本部族同时期的其他城址,已然成为具有独特功能与属性的首位聚落。其对外是独立的军事壁垒,对内又是具有多重功能的部族核心,承担着部族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的核心职能。对于部族抵御外敌,发展自身,亦具有一定的战略意义。
.首位聚落的地域观
明人在对海西女真的描述中有“山夷”与“江夷”的概念,“海西有山夷……倚山做寨,亦名山寨夷;江夷,居黑龙江……”这是从自然条件进行的划分。亦反映出女真部落在迁移发展的过程中对山川河流等环境因素的依赖。依山傍水成为四部选址筑城的绝对准则。且四部首位聚落选址均倚靠各自地区内主要河流的支流,以保证水源供应的充足与安全稳定。而除乌拉城外,其余三部城址皆依山而建,形成背山面水的格局以利防御。海西女真各部以渔猎采集起家,定居后更大力发展农业、手工业经济。四部所居“两关地素沃饶”,地区海拔适宜,水草丰美,周围遍布山林与大面积的优质耕地,可见部族统治者对聚落农牧业发展的重视(图)。
图四部与地方水文关系图.3首位聚落的整体性与系统性
至明嘉靖中后期,随着四部首位聚落的陆续形成,此时扈伦四部的社会体系已经告别以血缘为主的氏族组织,进入阶级分明的奴隶社会。而首位城的修筑,更标志着部族已形成中央集权式的半独立政权。首位聚落作为整个部族的核心,不仅具有远超其他城址的人口与资源,更具有独特的社会、经济、文化属性与政治唯一性。而以首位聚落为核心,部族亦形成了以“首位城—卫城—寨”为整体的空间分布体系(图3)。
图3部族社会空间体系概念图
《清太祖武皇帝实录》所载努尔哈赤进攻叶赫部时,“十一日,至夜黑(叶赫)国二城,一曰张,一曰阿气郎,俱克之,收二城七寨人畜二千余,即班师”。
可见二城之下仍有七寨。而关于乌拉部亦有“所属屯寨”的记载。可知部族的行政规划,在“城”这一级别之下,则为“屯寨”组织。此时各部族已然建立起了以王城为中心,“城(hoton)寨(gasan)组织”为依托的完整的行政及防御体系。
3四部军事防御体系建设
3.1防御核心——首位城
1.叶赫部城
叶赫部首位聚落形成于明嘉靖中期,由东西两座城组成,分属于今吉林省四平市叶赫满族镇张家村与老爷庙屯。二城隔叶赫河而立,相距明代镇北关六十余里。东城为平地城,筑于今叶赫河南岸平原一处突起台地之上;西城则依山而筑,位于河北岸一陡峭山岭。二城背山面河,均由内、外两重城墙组成。
图4叶赫东城平面图经实地的田野调查及与考古报告的比较可发现,城址的位置形态未发生较大改变,文物真实性仍保持完好。《万历武功录》关于努尔哈赤攻打叶赫东城一役记载“其外大城以石,石城外为木栅,而内又为木城”。可见叶赫东城由内、外两道城墙构成。东城外城的城墙现已难寻踪迹,学界对此亦有争论,具体范围存疑。内城则尚留明显城垣残迹,从位置及“择高而居”的女真社会特征判断,其应为部族首领所居之所。城中可见两处土台,上遗有青砖,位于内城中心偏南地势较高处,当年叶赫贝勒“置妻子资财”的八角明楼应筑于此。而在努尔哈赤攻克叶赫东城时记载“城上兵抵杀一阵,败走,于是四面皆溃,各入其家。”可见东城内城兵民杂居的功能布局特点(图4)。
图5叶赫西城现状图
西城依山而筑,内城沿山体走势修筑呈不规则椭圆形,城内地势较为平坦,尚可见部分青砖残留。城东北角和西北角各筑角楼一座,呈圆锥状。城东南角临近山崖处有一相对独立的平台,与内城一墙相隔,地势平坦,四周围有城墙,位置居高临下,易守难攻,亦有疑似小路可通往山下,交通便利,推测应为内城屯兵练兵之所。而其视野开阔的地理位置亦可作为极佳的瞭望场所。西城外城半踞山林,半依河谷。城东侧、南侧地势险峻于防御极为有利,城北墙沿山势下至城西侧平原谷地,今仍可见部分外墙址痕迹(图5,图6)。
图6叶赫西城城址空间布局
.乌拉部城
乌拉城位于吉林省吉林市乌拉街满族镇旧街村,古城历史悠久,初建于八世纪,自渤海国时期几经沿用。古城为平地城,平面呈不规则回字形,分内、中、外三道城墙。城四周为一片肥沃的冲积平原,地处吉林盆地与松花江北下交通要道,视野开阔易守难攻。
乌拉地区因在清代设立打牲机构,在部族覆灭后其城址及所在地区仍持续繁荣与发展,乌拉城也因此成为四部部城中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处,有关其城址形制的争议也较小。乌拉城的考古报告发表于年,考古人员对乌拉三城的城墙及相关门址、角楼等进行了系统测量,并绘制出城址示意图。而后亦有多位学者对其进行考察勘测,所得数据结论均与考古报告所记相近,亦可见至今历经数十年古城并未有较大变化。古城沿袭辽金方城传统,形制较为规整。内城位于城址中心偏南的位置,《满洲实录》中记载“满洲兵乘势夺门,克其城。上登陴,坐西门楼”。而城址西靠松花江,临江只有一道中城城墙,可见满洲兵的目标应为首领所居的中心王城。中城范围较广,地势平坦,西临松花江,具有充足的生活空间与生产资源,为城内部众与往来商旅的主要居住活动区域。外城城墙距中城仅余米,平面狭长局促,设于城址防守薄弱的北、东、南三面呈半围合状态,应为城址护卫、防御的屯兵区域。三道城墙层层围合,功能分区明确,城外均可见护城河痕迹,内、中城墙四角均设角楼,可见当时对城址军事防御性能的重视。(图7)内城中央有一方形高台,当地人称为“白花点将台”,夯土而筑,从它所处的地理位置和高度来看,很像瞭望建筑遗址。(图8)
图7乌拉城平面图图8西南角望乌拉内城
3.哈达部城
哈达部首位聚落的中心首位城,位于辽宁省铁岭市开原市李家台乡王杲村北,应为一座由双城组成的复合型城址。由山上的新城与山下的石城共同组成,两者分工明确相互照应。山下河流交错地势平坦,拥有较好的土地资源,而哈达石城作为平地城亦形制规整,内城呈四边形,城内地势平坦,今尚可见少许青砖及瓦片遗存,且有民间笔记记录哈达王城内曾筑有规模宏大的“侠椙宫”,故推测位于山下平地的哈达石城应为部族首领居所。山上新城居于北山南侧山腰处,城址坐北朝南,城内地势随山体走势变化呈北高南低,坡度较明显,不似宜居之所。而从《满洲实录》记载“时舒尔哈齐填拥于前,上靡之使开路塞不能入,乃沿城而行,城上发矢,军士多被伤者”。可见其城所在地理位置应较为狭窄险要且应具有较高的城墙。结合其易守难攻的地理位置、较为密集的防御工事设置推测,其在聚落中或为承担军事职能的防御城。
图9哈达城城址空间布局
与此同时,两城之外另围有一道外城,跨越山岭、河谷,面积范围较大。北部顺山势而上直至山腰,局部设置瓮城与双墙,十分重视山体部分的防御。而根据城西部、南部等区域发现的青花瓷片、碎青砖推测,外城应曾为聚落部众生产生活的主要区域(图9)。
4.辉发部城
辉发城位于吉林省通化市辉南县朝阳镇东北辉兴屯。古城依辉发山而建,地理位置险要,曾倚靠其西侧的辉发河与东侧的黄泥河,形成三面环河的位置布局,自然地势成为古城的天然屏障。古城平面呈不规则椭圆形,由内、中、外三城组成。内城高踞山岭,四周山体陡峭,视野极佳,于防御十分有利。城西临河面有一向外突起的平台,登临远眺河对岸风光一览无余,当地称其为“烽火台”。中城位于辉发山北部山脚下,城墙沿辉发山走势围合,沿至山下平原,面积较小但作为内外城的连接纽带,其北侧连入外城,南侧紧贴河道,位置四通八达。
图10辉发城城址空间布局
而相关考古报告显示,在内城和山顶“平台”上,多发现砖、瓦、陶、瓷碎片,中城内多见铁箭头、铁片,外城多发现石臼、瓷器、陶器等。可见在聚落中,内城面积有限而多宫室,地位最高;中城多铁器,应为具备军事功能的场所;而外城面积范围最广且具有良好的生产生活条件,应为城内广大部族民众的栖居之所。三城界限明确,层层围合等级分明(图10)。
3.防御重点——卫城
《满洲实录》中有载,努尔哈赤在制定攻打乌拉部作战计划时曾表示:“今以势均力敌之大国,欲一举而取之,能尽灭乎。我且削其所属外城,独留所居大城。外城尽下,则无仆何以为主,无民何以为君乎。”由此可见部族领地内诸城池与其首位聚落首位城的从属关系以及其所担负的政治与军事职能。而后战术奏效,努尔哈赤攻下乌拉部宜罕阿麟城,乌拉部贝勒大惊,并立刻派出使节求和。更加说明卫城在部族整体防御体系建设中的重要性。
3..1卫城的空间分布
明中后期的东北地区时局动荡,强酋豪族权力更迭“皆称王争长”,四部身处其中,周旋于各方势力,部族的兴衰与发展皆与其所处时代环境以及周边形势有所关联。而作为部族防御体系中重要的一环,卫城的分布情况亦受到周围政治关系的影响,具有一定的针对性。
叶赫部作为明末海西女真中最强大的部族,曾筑有较多卫城。虽如今大多已不可查,但从现今保留的部分城址中仍可见其部族所属卫城多集中于与哈达部交接一带。而这与叶赫、哈达旷日持久的竞争与仇怨纠葛密不可分。与此同时东边建州女真的不断崛起亦逐步威胁着扈伦四部。后哈达部被建州部所灭,叶赫则更加注重东部的防御。
乌拉部卫城多沿松花江分布,由南到北形成沿江防线。松花江涵盖东北四省区,一直以来都是东北地区贯通南北的水路交通要道,明时更为女真诸部朝贡贸易的必经之路。沿江而成的卫城防线用于守护沿江通道的安定。与此同时,建州女真所居地正位于松花江上游,沿江线路亦是建州部进攻乌拉的路线,筑城修寨亦为防范建州女真。
哈达部由于倾覆较早且记载缺失,现仅四处卫城址可查,分别位于主城四端,仍可见围合之势。而四城之中两城临近叶赫部,两城临近建州女真,亦能对应当时部族所处局势。作为“南关”的哈达部曾因争夺敕书、贸易竞争等缘故与“北关”叶赫部展开经年的角力。而建州女真更是对南关有利的地理位置觊觎已久,争斗不断,因此两处皆是部族防御的重点。
a)叶赫部;b)乌拉部;c)哈达部;d)辉发部
图11四部的卫城分布与防御形式关系图
辉发部可获卫城信息亦寡,今可确认者仅为三处。然三处卫城中,一处与辉发城隔辉发河相望,可与首位城相互照应,助其防御。另两城则均靠近辉发河沿线。因辉发河为当时部族所倚仗的重要水路枢纽,保护河流沿线的安全亦是保障部族发展的生命线。且两处卫城都在辉发河南岸,亦可见扈伦四部对南部建州女真的提防。四部卫城分布与防御形式关系图如图11所示。
3..卫城的形制特点
明代女真部族常沿用原辽金、高句丽时期城址加以改造使用,四部卫城亦大多沿袭前代所筑城堡。与此同时,各部卫城与首位城的筑造时期相近,所用筑造手法、筑城思想大致相同,部分卫城的形制亦具有与四部首位城相似的特点。
4四部首位聚落的防御特点
4.1地理环境的决定性作用
四部首位聚落之中,叶赫西城、哈达新城、辉发城均为山城;而叶赫东城、乌拉城与哈达石城虽为平地城,但城址周围环境均为群山环绕,河流交错。密布的山林与水量充沛的河流为部族提供了良好的生活资源。同时背山面水的格局也十分有利于聚落防御。四部筑城时期正值东北群雄割据局势动荡的阶段,因此各部选址筑城都首先强调了防御的稳固性。依山筑城则借助地势天险的优势,增加了敌人的进攻难度,且居高临下的地形使得防守一方能够更及时发现敌情,缩短侦察判断的时间,更有利于城池的防守。而绕城而过的河流亦成为天然的防御体系,也省去了护城河及一些复杂防御工事的建设,节约了人力物力。
与此同时,四部居址均地理位置险要,自古便是易守难攻的兵家必争之地。可见聚落在迁徙选址过程中便已有了对区域防御性能的考量。四城周围地势开阔,低山矮丘河流环绕,防御视野良好,身为平地城的乌拉城、叶赫东城及哈达石城亦能通过在城内建筑高台的方式满足防御视野的需要。同时四周环绕的山脉树林,亦成为战事来临时,“近者入城,远者避于山谷”的临时避所。
4.里应外合的城防策略
4..1卫城的向心性
鉴于首位聚落重要的政治地位与经济功能,部族的防御必然以首位聚落为中心,而周围分布的卫城则为其形成了一套系统的防御体系。从图1可见,卫城分布多围绕首位城集中布置。虽然由于收集到的信息有限,图内所标注卫城位置并不全面,但亦能大致看出部分围合规律。各部卫城多分布于其首位城周围,同时镇守于首位聚落的四方,整体呈一定的围拢状态。
图1各部势力范围与卫城分布示意图
而在较小范围的攻防尺度下,四部首位城周围亦皆有城址与之照应。叶赫部与哈达部均为多城模式,因此对于首位城的区域防御而言,叶赫部为东、西二城,哈达部有新城、石城,均可形成相互照应。而乌拉部与辉发部作为临河而居的单一王城,则其河岸附近均有临近卫城相应。乌拉部首位聚落位于松花江畔,其卫城亦多依江而设,围绕王城形成线形防御网络,随时予以首位城支持。《盛京通志》记载,辉发部所在地域内除首位城辉发城外还有辉发峰下城和辉发河城,二城位置今已无考,但三城皆以辉发山为记,应相距不远,位置设置抑或同样出于照应防御的考量。
4..首位城的防御力
上文提到,各部族由卫城所组建的整体防御体系是部族有效的防御屏障。然而在假想的整个国家战场上,首位聚落无疑是整个防御体系的核心,是最后的堡垒。《满洲实录》中有描述,当首位聚落遇袭时,“夜黑(叶赫)哨探见之,即飞报于布羊吉曰:‘满洲大兵至矣。’于是夜黑国民皆惊惶,其屯寨之民,近者入城,远者避于山谷。”
作为部族保护族众抵御外敌的核心聚集区,首位城所肩负的军事防御职能可见一斑,而城池所拥有的防御能力亦应代表明末女真社会军事防御的最高水平。四部首位聚落城址基本信息总结见表1。
表1四部首位聚落城址基本信息汇总表
四部城址内城之中均设有瞭望建筑或瞭望空间。其中特点最明显的当属乌拉城,乌拉城是四部之中唯一完全建于平原地区的平地城,四周开阔平坦,无险可依,在防守上不占优势。因此乌拉部在内城中央略偏北处堆筑高台以作瞭望勘察之用,同时内、中两套城墙四周均筑角楼,扩大城址的防御视野。而同为平地城的叶赫东城,则将内城选址于山谷平原中的一处天然台地,台地高出地面约十余米,赋予了内城极佳的瞭望视野。叶赫西城与辉发城为山城,且均地处开阔的河谷地带,本身便具有良好的瞭望视野与防御优势,两山城亦均设有独立的瞭望空间。
四部城址的城墙多为土石混筑,坚固程度有限。为增强城墙防守能力,明末时期的女真城址,城墙多筑瓮城、马面与角楼等防御工事。乌拉城沿袭辽金筑城特点,平地四方城,同时内、中城城墙四角遍筑角楼,形成层层设防的整体防御体系。而同为平地城的叶赫东城,在城防方面则多接近蒙古的筑城习惯,于城周多筑马面、瓮城。通过表1对比可知,在数量上,平地城城墙防御工事的建设明显多过山城。可见依靠天险的山城对自身的防御能力更有信心。又因山地本身环境受限,适宜生活生产居住活动的可利用空间较少,因此四部在山上城的建设中亦多顺应山势走向布设城防,组合建筑空间平面,最大限度地利用山地的有效空间,减少不必要的空间损失。
图13辉发城烽火台瞭望空间
图14哈达外城墙的夯土构造
图15叶赫东城的马面壕沟与墙结合,是中国古代城市和邑堡的典型边界形式。而女真部城多筑于河畔,故常引水入壕形成城址的护城河体系。乌拉方城三套城墙,城外均设有护城河,同时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将部城紧邻的天然屏障松花江变为城址护城河的一部分,强化城址的防御性能。而双城模式的叶赫部与哈达部,则为另一种情况。叶赫西城与哈达新城均为山城,城外虽未见人工护城河痕迹,然其外城周围均有天然河流可与之形成防御组合。辉发城亦是如此。而作为平地城的叶赫东城与哈达石城,由于四周倚仗较少,故两部对城址本身的防御要求也更高。叶赫东城更是“守寨以石为城,城内外叠障以木城,凿濠三重。城中有山,凿山坂,周遭陡绝,叠石城其上。”可见其防御工事之严密(图13~图15)。
4.3防御体系运行机制
4.3.1整体性
图16扈伦四部城址的防御体系示意图四部首位聚落的防御体系大致由三部分组成:城内的指挥中心,城中的屯兵基地,城外的防御工事。当面对外敌时,聚落作为一个自上而下的体系,城址内外相互配合,展现出统一性与整体性。对于体系的建构,越靠近聚落的中心部分,其建设所依赖部族社会体系的成分越多,越向外延伸则利用自然环境的成分越多。而防御体系的成熟程度亦取决于部族的社会发展水平与改造自然的能力(图16)。
四部首位聚落城墙均环绕内城而筑,同时内城中均筑有高台。作为首位聚落内体量最高的建筑,高台建筑是部族领导者所构建的权力中心,亦是整个聚落的最高点,成为城址防御中瞭望敌情的信息中心与做判断定决策的指挥中心,在部族的防御体系中承担着统领全局的职能。与此同时,居高临下是一种位能贮备,层层递进,步步高升,使防御优势所带来的安全感不断增强。内城中心的高台建筑作为城内居民视觉与精神上的双重制高点,亦为部族民众建立起一座心理防御的高墙。四部首位城内均设有固定的屯兵、练兵之所。女真部族兵民一体的社会制度,即保证了作战效率又平衡了部族日常生活生产的劳动力需求,并在聚落有限的土地资源基础上,构成了部族经济、政治和军事的统一体。屯兵的位置均分布于城内防御较薄弱的区域,既满足日常城防的需要,同时也为城池抵御外敌提供主要战力。
城址本身防御工事建设为聚落防御中的外层,亦是最基础的一环,并通过形态上的围合,使聚落成为一个独立而完整的整体。由此,聚落以内城宫室为中心,边界提供领域,中心的标志性建筑为部族带来向心力与凝聚力,规整的边界带给内层民众强烈的场所感和安全感,城址建设之于部族长远发展的意义由此凸显。
4.3.针对性
四部在筑城时均充分考虑并利用了周围自然环境优势,在城址的防御建设方面亦是如此。对于城址的防御性能,四部均有着整体性的考量,在利用自然的同时,有的放矢地加固防御较为薄弱的区域,此举既提高城址的防御水平又减少筑城的工作量。
a)辉发城
b)乌拉城
c)叶赫西城
图17扈伦四部部分城址的防御侧重示意图
作为山城的辉发部城三面临水,拥有天然防御屏障,因此部族将防御重点落在山下的平原地区。面向东北修筑屯兵的中城,以此弥补平原地带防守的短板。而与之地理环境相似的乌拉部,其临江一面作为城址天然的护城河,防御水平较高,在加筑外城时将城墙连至河岸,直接省去了西面外墙的修筑工程。而城址另三面直对宽广平原,无所依凭,则增设中、外城两道护城河,如此层层设防只为加强城址西向防守能力。叶赫西城亦是如此,西城依山而筑,山城东侧为陡崖,西侧为缓坡。对比内城东西城墙的防御工事设置,可发现两者差距十分明显。西侧修筑两道城门均为瓮门,同时另设一处角楼,个别区域亦为两道城墙,而东侧仅发现一处角楼。重点清晰,分工明确,可见部族对城址整体防御性能的把控。再对比身处平原的叶赫东城,其环城凿濠筑墙,四处设防并无偏颇。而哈达部虽因保存情况较差现难以具体分析其防御工事的布置特点,然而从其外城东侧靠山部分加设的一段双墙可见,部族对城防的布置亦是有所侧重的,推测东部双墙或用以抵御来自东侧山岭的潜在威胁(图17)。
纵观建州努尔哈赤吞并扈伦四部的过程,对于三重城垣的乌拉城,曾有部下劝其强攻,然努尔哈赤并未应允,而是诱敌出城,再将其歼灭,可见其对乌拉部坚城深壕还是有一定顾忌的。而对于哈达部与叶赫部,亦均与之进行了胶着的攻防战才最终取胜,四部城址的防御能力可以想见。
5结语
身处明末东北豪酋并起、权力更迭的动荡时期,扈伦四部在建设最核心的首位聚落时均格外重视城址的防御能力。然而城址的防御水平由多种因素决定,险峻的地理环境、坚固的城池、充足的兵马粮草、适时的外部支援等。随着部族的不断发展,考虑的因素越来越全面,聚落的防御体系亦愈发成长成熟,四部均建立起符合自身实际情况、军事性质强烈的都城防御体系。从最初选址对地域防御性能的充分考量,到利用自然优势布置空间扬长避短,再到各城针对城内、城墙、城外三大区域修筑的各式防御工事及卫城系统,内外相互配合,形成层层围合的防御体系。
部族兵民一体的社会制度和中央集权的统筹规划则成为聚落可靠军事力量的来源,共同维护首位城作为部族最大军事壁垒的牢固地位。此时的女真部族已经脱离了最初择环境而居的原始层面,并随着由首位聚落所代表的集权式政治制度的形成快速发展,逐渐在群雄割据的明末时代崭露头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