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化非遗故事辉南县样子哨镇让霸王鞭舞
2022/8/9 来源:不详北京中科中医院好不好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ys_bjzkbdfyy/
通化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涵盖满族民间美术、传统工艺、传统医药等10余个门类、百余个项目,从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到国家级名录,并有众多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跟随我们一起,去探寻通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及非遗项目的魅力故事。
农闲时节排练舞蹈
霸王鞭舞又名打花棍舞,流传于通化市辉南县样子哨镇一带,是集舞蹈、武术、体育于一身的民间舞蹈表演形式,具有鲜明的民间艺术特质。
表演者手持一种名叫“霸王鞭”的道具。这里所说的“鞭”,确切地说是棍或棒,舞蹈时用霸王鞭围绕身体的主要关节碰击发出的响声和由此引动身体的变化,形成各式舞姿和动作。
舞动起来庆秋收
霸王鞭舞具体起源时间没有明确的史料依据,现在最早能查到的文献,是在清代《西河词话》及康熙年间李振声的《百戏竹枝词》中的记载较为详细。
目前能追溯到的传承人只能从田玉堂(-)开始。经过田玉堂、田友、田玉明,传到第四代杨长清。杨长清是土生土长的辉南县样子哨镇人,从小就跟随父亲、大伯田玉明与乡亲们一起跳霸王鞭舞。成年后,成为父亲和大伯组织霸王鞭舞活动的得力助手。
霸王鞭舞舞蹈队部分队员合影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杨长清从父辈手中接过霸王鞭舞的接力棒后,不断挖掘、研究、弘扬霸王鞭舞的精髓,将其发扬光大。他邀请民间艺人对霸王鞭舞进行整理,成立专业霸王鞭舞队伍。经过多年努力,在原有传统舞蹈基础上,从道具、伴奏、曲调、动作、服饰上有所创新,逐渐发展出承载着满族文化特色的霸王鞭舞。年,被评为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霸王鞭舞为单鞭,动作有磕、打、推、转、挑、翻、荡、摇、摆、甩等12套舞法。磕打的位置不只限于四肢,还可磕打手腕、腰、腿外侧、后肩等部位,还有双鞭互磕、触打地面等动作。通过磕打手、肩、腿、脚等,由此引发上身的拧摆及腿部的变化和跳跃,形成各种舞姿,既有体操柔软、利落舒展等特点,又有田径运动弹跳、旋转、跳跃等动作,是一项手、脚、腰、身、头同时动作的传统歌舞项目。
传承从娃娃抓起
归纳其特点,参与性广。霸王鞭舞的表演者可几人、几十人乃至上百人,不分男女老少,只要喜欢就可参与,充分体现了舞蹈的群众性和娱乐性;艺术性高。霸王鞭舞无论从服装道具、表演形式、音乐制作等,均给人赏心悦目的感觉,汇聚了舞蹈、武术、音乐、服饰等多种艺术形式;观赏性强。霸王鞭舞是名副其实的欢乐舞,节奏轻快、舞步灵动,表现舞者欢快喜悦的情绪,既能强体健身,又能烘托节日气氛,极具推广和普及价值。
目前,已经培养出第五代传承人成宝来、赵丽娟和第六代传承人薛汝江、张丽洁,带动全镇社区、各村文化大院、中小学校组织展演活动。如今,全镇两个社区、河边健身广场到处可见群众自发组织的霸王鞭舞表演,特别是农闲时节,15个村文化广场每天都有霸王鞭舞队进行表演,多次参加辉南县举办的艺术节、广场文化周和全县机关干部运动会开幕式。同时,为了更好地传承这一传统文化,辉南县将霸王鞭舞带进校园,从娃娃抓起,形成全民普及之势。
霸王鞭舞进校园
为了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样子哨镇制定五年保护规划。开展民间调查,通过视频等形式记录杨长清、石清洁口述史,整理霸王鞭舞艺术的历史沿革、表演技巧、主要特征、重要价值和主要传承群体,丰富项目档案资料。组织专业人员,深入开展霸王鞭舞相关民俗方面的理论研究,继续深入发掘、整理、记录有关霸王鞭舞的素材,丰富霸王鞭舞的表演动作,提高表演水平。举办霸王鞭舞骨干培训班,不断扩大项目传承群体,补充新生力量,培养和发展后继人才。编写霸王鞭舞文字教材,并拍摄舞蹈动作配套音像,图文并茂地介绍霸王鞭舞,促进项目传播推广。每年定期组织举办霸王鞭舞展演活动,利用传统节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重要节点及大型文化体育活动,开展霸王鞭舞传播与推广。
文/图通化日报记者孙亚光投稿邮箱:thnews
.